鏈接

漢人劉秉忠
故意弄歪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偏離子午線的事實被披露出來以后,有一種影響很大的說法是,當時的元大都設計者是漢人,因為不滿蒙古人的等級制度而故意不讓元朝皇帝坐在中正線上。
如果要考證一下這樣的說法是否有依據,就一定要了解元大都的設計者到底是什么樣的人。而說起來,這位設計師還真的是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人物。
宋代詩人陸游在《書憤》詩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有人就此評價說,一千年后,還真有和諸葛亮不相上下的人,他就是元代名臣劉秉忠。
劉秉忠,字仲晦,1216年出生于邢州(今河北邢臺)一個官宦人家。劉秉忠小時不僅長得好看,而且很聰明。他8歲入學,“日誦數百頁”。17歲時,當了個邢臺節度使府令史。劉秉忠不安心于令史這份做文案的工作,整天郁郁寡歡,終于有一天跑到武安山出家當了和尚,取法名子聰。
元世祖忽必烈未當皇帝時,召海云禪師。海云禪師聽說劉秉忠博學多才,便邀他一道去見忽必烈。劉秉忠雖隱居山中,卻留心時事,因此,和忽必烈談論起天下事來,了如指掌。劉秉忠以自己的博學,獲得了忽必烈的敬重和喜愛,海云禪師南還,劉秉忠就留在了忽必烈身邊。
劉秉忠給忽必烈多次上書,為未來的元帝國建設從政治、典章、法度、禮樂、教育諸方面繪制了一幅完整的藍圖。忽必烈聽了這些建議后,非常高興,而他登基后也確實是照此藍圖行事的。劉秉忠曾經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忽必烈也采納了,這就是元王朝命名的由來。
劉秉忠跟隨忽必烈左右,因已出家,因而穿的仍是和尚服,他法名子聰,又為忽必烈掌管文案,所以人們都叫他“聰書記”。直到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才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達到位極人臣的地位。
劉秉忠不但是政治家,還是當時第一流的學者、科學家、詩人。曾與他同在邢臺西南磁州紫金山學習的張文謙、王恂、郭守敬,都稱他們從秉忠而學。王恂是太子真金的老師,早以算術有名,后王恂和郭守敬日夜測驗推步,創制《授時歷》。劉秉忠在算數、天文、歷法、水利上的造詣可見一斑。他的《荷葉·煙霞洞》為盧前收入《元曲三百首》:“南高峰,北高峰,慘淡煙霞洞。宋高宗,一場空,吳山依舊酒旗風。兩度江南夢。”毛澤東很是欣賞,曾一再書寫。
劉秉忠除幫助忽必烈設計了建國的藍圖外,他還是元朝兩座都城即上都和大都的設計者,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城市建設史上,留下了世人驚嘆的極其輝煌的成果。其中元大都始建于1267年,1285年完工,歷時18年。
至元十一年(1274年),劉秉忠跟隨忽必烈幸上都,八月,端坐無疾而終,享年59。忽必烈聽到他辭世的消息時大驚,對群臣說:秉忠追隨我30多年,小心縝密,不避風險,言無隱情,他精通于陰陽術數,很多事情他都預先知道,詳情只有我清楚,其他人是不了解的。
由于劉秉忠精通陰陽術數,忽必烈又公開說他能預知未來,不少野史也就將他神化了。如說其墓被盜,有司進墓調查時,發現一石板,上面有劉秉忠留下的預言:某年月日某人盜我墓。有司照此追查,果將盜墓賊抓獲。
從劉秉忠與忽必烈親密的君臣關系來看,說劉秉忠故意弄歪中軸線,要害蒙古人,顯然并無根據。有人通過劉秉忠精通“陰陽術數”的特點做了這樣的推測:太陽當頂的時候,古人并不認為它是最好的時候,因為它馬上要倒斜了。而如果離最高峰還有一點距離,那么就還有上升的空間。這樣說來,中軸線逆時針方向稍稍偏離子午線,是不是也是留下上升空間的“術數”含義呢?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