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老人畫出古城全貌
事實上,早在潛水隊員下水考察的10年之前,24歲時曾目睹“水淹古城”一幕的余年春就已經將目光鎖定在這兩座水下古城他要把古城的原貌畫出來。
1992年,余年春不斷遇到從外地趕來祭祖探親、尋訪故地的老淳安人,可是千島湖煙波浩渺,故鄉已經遙不可及,連遺留下來的文史記載都不多見,“何不將老城全貌畫出來?留給子孫也是個紀念。”余年春心想。從那年起,他開始四處搜集與兩座古城相關的材料。
3月3日,本報記者在淳安縣城的一幢民房里見到了這位已年過七旬的老人。他從特制的鉛桶中取出一個卷軸,一一展開3幅裝幀細致的手工畫:《新安江水庫淹沒村落圖》《淳安老縣城(賀城)示意圖》和《遂安老縣城獅城示意圖》,每幅長近2米,寬1米左右。
盡管是純手工繪制,圖卷卻精美、細致到了極點,山川、河流、城墻、村落、街道、廟宇盡收其中。細致處,就連哪里有一口水井,都能在圖上找到標注。令人稱奇的是,沿著城內的街巷,還密密麻麻標注著當時居住其間的戶主名字及其后代姓名。
隨行的淳安縣千島湖風景旅游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余年春老人原先根本不懂繪畫,甚至連起碼的基本功都不具備,“為了畫這幅圖才慢慢鍛煉出來的”。
余年春說,為了盡可能真實、完整地重現古城風貌,他在數年間連續走訪了600多名當年的原居民,回憶確認兩座古城的每一處細節。這3幅地圖也并非一夕之間完成,“賀城地圖畫了24次,獅城地圖畫了15次,都在2004年完成;村落淹沒圖畫了3次,2005年完成。”
窮盡13年的光陰,余年春終于將兩座古城完整地在地圖上重現出來,不少回鄉尋根的人都來找他,看地圖聊以慰藉。2009年5月11日,回鄉尋根的作家龍應臺找到了余年春,在地圖上找到了“應芳茍”這個名字,其旁注有小字“冬英”這正是龍應臺母親的名字。
離開時,龍應臺特地題了一篇字送給余年春:“母親應冬英1949年倉皇離開古城淳安,從此不曾回鄉,兒時常聽她說新安江江水清澈,家鄉上直街人情淳美,難以忘懷……余年春先生十余年之間手繪淳安古圖,情深義重……遺憾母親不得同行。余先生所繪實為浙江文化之寶藏。”
尷尬:新造潛艇擱置7年
水下千年古城保存完好的消息,讓淳安人興奮了起來。當地政府開始盤算,如何進一步開發利用,讓千島湖在靈山秀水之外,增加一份厚重濃郁的歷史人文氣息。
各種方案漸次提出。淳安縣千島湖風景旅游局副局長徐香枝介紹說,各種方案至少有5種,但可行者寥寥。
有人提出潛到水下參觀,但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潛到水面七八米以下,就會受不了強大的壓力。而要看古城,起碼要下潛數十米,“而且水底有很多淤泥,潛水下去會攪渾淤泥,能見度降低,幾乎看不到什么。”
有人提出“水落城出”,用類似圍墻的建筑將古城整個圍起來,抽取中間的水,讓古城露出來。這個方案也很快被否決:一來造價實在太大,二來一般的圍墻根本無法承受強大的水壓。要知道,千島湖的普遍水深可達百米,水下壓強可想而知。
更多的人參考國內外不少文物的保護措施,建議“異地重建”,將古城整體搬遷到陸地上,恢復其原貌。政府的考慮首先是土地不足去哪里找一塊龐大而且平整的土地來安置古城?且文保專家指出,長期浸泡在水中的木質建筑體,一旦脫離水體,水分蒸發后很容易縮水干枯。
……
這些方案在討論階段就被否決,但另一種嘗試卻切切實實地付諸了實施建潛水艇下水參觀。這對應了“水下參觀”的古城觀光方案。
3月3日下午,本報記者在淳安天清島度假酒店旁看到,一艘白色的潛艇被擱置在岸邊的空地上,這是杭州綠色世紀旅游開發公司投資4000萬元建造的國內首艘內湖(河)觀光潛水艇“天清號”。潛艇全長23.6米、寬3.4米、高3.8米,共設48個座位,可潛深50米。
頗為尷尬的是,“天清號”從2004年建造完工至今,一直未能潛入水底一探古城風貌。在建造完工時,杭州市港航管理局港監處處長陳加升就明確表示,國內沒有潛水艇出現在內河的先例,國家對民用潛水艇的管理也沒有相關細則,因此當時未批準其下水。
“直到現在,我國仍然沒有潛艇在內陸水域下水的相關標準,"天清號"也就一直沒有啟用。”徐香枝說。
更麻煩的是,即使標準出臺,“天清號”最終獲準下水,仍然不能用于水下古城的觀光。徐香枝介紹說,潛艇在水下掀起的水流大,沖擊力極強,而被水浸泡后的古城墻及民居墻體,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沖擊力,“被潛艇一攪,墻體完全有可能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