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政治、科技相互交融,在對外交往和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推動文化走出去,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進與世界各國人民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需要;是展示中國人民良好精神風貌和改革開放成果的需要;是增強國家“軟實力”,塑造國家形象,促進與各國展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合作的需要。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近年來我國文化走出去工作成就斐然。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與文化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相比,與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要求相比,特別是與一些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相比,我國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相對還比較薄弱,尤其是目前仍然存在的巨大“文化逆差”,成為擺在我們面前嚴峻的挑戰。文化走出去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快馬加鞭,加速前行。
走出去的故事
一本書:《中國讀本》打入西方主流圖書市場

《中國讀本》中文版封面

10年前,著名學者蘇叔陽以簡潔流暢的詩樣語言寫成《中國讀本》一書,全面介紹了中國的歷史發展、自然概貌、民族繁衍、文化形成、發明創造、科技典藏、生活風情等諸多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新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1998年,《中國讀本》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短期內發行量突破1000萬冊。
但是,在隨后的四五年時間里,《中國讀本》被束之高閣。“我們覺得它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這本書在出版社內部已很少有人提及。”時任遼寧教育出版社社長,如今已是遼寧出版集團副總經理的俞曉群說,“2004年,國家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我突然想起,《中國讀本》其實是一個最好的載體。”
2004年,《中國讀本》的策劃者、中宣部出版局局長張小影首先啟動了《中國讀本》英文版的翻譯與出版;接著,遼寧出版集團重新啟動了《中國讀本》的海外出版計劃。
英文版成功推出后,引起德國人的注意。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不僅購進英文版現貨,還在2005年購買了《中國讀本》德文版的版權。德國駐上海總領事的夫人凱西自告奮勇承擔了翻譯任務。漢學博士凱西被書中內容所吸引,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將15萬字的內容翻譯成德文,這樣的速度讓俞曉群難以想象。
更讓俞曉群想不到的是,本打算在剛剛結束的第20屆莫斯科國際書展上與俄羅斯商人舉行《中國讀本》的版權簽約儀式,而俄文版新書已經印刷出來,現場只好臨時改成新書發布會。俞曉群說:“我們原打算在國內尋找一個俄文版的譯者,沒想到新書都出來了,可見這本書確實受歡迎。”
目前,《中國讀本》以10種語言文字在全世界出版發行,進入了西方主流圖書市場,而且正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出版商洽談其他文種版權。
成功啟示錄:文體和內容上的創新,是《中國讀本》成為海外暢銷書的重要原因。蘇叔陽把中國5000年的歷史進行切片,以一種嶄新的文體———讀本體的形式把這些切片重新串起來,這一創新符合外國人的閱讀習慣,比看似全面而又不加選擇的灌輸效果更好。
在內容上,作者每敘述一件中國大事,往往會與國外發生的同時期著名事件相比較,使國外閱讀者直觀上更容易理解;書中不再強調一些發生在中國的“第一”,而是說明這些事情對全人類的意義,使海外讀者在文化和情感上更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