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飆專欄:免費的自由
![]() |
搞學術也要守規矩 |
首相布朗在6月16日《泰晤士報》發文,題目是《互聯網像水和煤氣一樣重要》,我剛在去波士頓茶會(Boston Tea Party,一家英國本土飲館,類似于星巴克)的路上。最近兩三周來,我一直在這個地方,只因為這里有免費的無線互聯網,坐在窗邊的大沙發,我拼命地在打字寫東西,往外投簡歷。
當我還在北京讀書的時候,一家叫雕刻時光的咖啡館突然在北大和清華之間的胡同里出現,此后,越來越多的發呆的學生、未發達藝術家、學術流浪漢在那里出現,我就很少去了。為提拉米蘇這樣的譯名感悟地中海的風情,夢囈般地泡一個同樣夢一樣的女文青,絕對不是我的風格。
我是真的愛學術。當年在大學,常常向國外網友求助,要求下載個關鍵論文,久而久之,在校內出現了專門復印國外學術書籍的專用服務,就像當年那些帶著棒球帽,在研究生宿舍挨個串門,推銷盜版文藝電影、打口古典音樂CD一樣,這種跨洋下載和學術復印,是滋養一代人學術的山寨精神。
習慣了這種免費或者廉價的便利,中國學生到英國,遭遇到的互聯網第一個不適應是沒有了免費的下載。我一個朋友,因為頭一周在實驗室熬夜下載過度,被學校計算中心約去談話,因為有非法下載的嫌疑,最重懲罰可能開除。
在大學內部,你接觸到的資料,特別是互聯網資料,加上開發的很好的學術搜索工具,真的瞠乎其目。但是,校內學術數據庫,對外保護的非常嚴密。一旦你身處校外,你很難再接觸到這些資料。即使用Google Scholar搜索,你也很難看到全文。顯然寫論文,不能夠靠摘要。
在現代學術中,英國,或者說英美這種有價有門檻的學術資源,很難產生中國的學術山寨精神,也許這會讓人感到掃興,學術變得如此勢利,專業化,不是人人都可以上來寫一篇《論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2009年全球社會發展規律》,拿來申請哲學教授;積極地看,讓你知道學術的可貴,懂得知識的有價,也明白交了的學費用在了哪里。
也許最方便的是求職。在英國學術圈中,你也能夠聽到很多潛規則的議論,但是潛規則絕對是任何行業的中高級人材才配享有的待遇,一個普通小小博士后或小講師,除了努力發文章,暫無沒有被潛規則的榮幸。因此一個公開的求職環境,對于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來說,互聯網提供了這種方便。比如常用的www.jobs.ac.uk
也許是離開中國太久了,我不知道現在的大學里面,中國的學術資料建設如何,但是每每看到,一個大學的頁面有死鏈接。專業的電子郵件往來,用的是hotmail,gmail,多少讓人感到有些失望。更是看到沒有job description,只有詳情致電的招聘,總會讓人擔心自己算不算那個需要的人材。
如今回頭,當初愛學術,是因為自由。如今明白,搞學術,自由很重要,但是一種規矩和自律的存在,才能使人免于過度自由而導致沉溺和放縱。首相布朗的文章,讓我明白了這點:互聯網為生活,而非生活。這個無可救藥的英國功利社會,打碎了學術的咖啡館夢想,不過我喜歡。
BBC中國網《留學英倫》頻道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分享留學生活的經歷和體會。投稿請發送到[email protected] —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