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架”之爭:國標制訂到底誰說了算?
在乳品等新國標的制訂中,國內幾大巨頭企業作為制訂主體的身影頻頻進入公眾視線,引發了疑惑。
多次參與國標制訂的汪國鈞表示,首先,制訂國標的經費一般由國家承擔,不受制于企業;其次,《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標準制訂由醫學、農業、食品、營養等方面專家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的代表組成,并要求廣泛聽取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意見。也就是說,企業應該參與標準制訂,但絕不可能是主導者,所以不能說企業“綁架”國標。
衛生部表示,食品安全標準出臺包括立項、起草、公開征求意見、審評、報批等環節,企業界代表只參與了前兩個環節。而且乳品新國標制訂過程中,具體起草的專家有70多位,其中企業代表僅9人。
“但現行衛生部新出臺的部分標準中,前言中起草單位和起草人卻并沒有標注,確實容易生誤解?!蓖魢x坦言。
國家標準是“公器”,制訂過程中必須建立起公眾普遍信任的嚴格程序;目前的不透明,是讓公眾產生疑惑的根本原因,化解公眾的“食品安全焦慮”,必須從標準制訂程序、原則入手。
誰來制訂,怎么制訂,以什么原則制訂等細節應向公眾公開并得到認可。金泰廙指出,我國食品標準制訂中的“風險交流”工作并沒有很好開展,國家標準最終服務的是全體公民的安全健康,因而要更多吸納民意,不能只由監管部門和企業“說了算”。
汪國鈞也指出,對于現在爭議性比較大的國標制訂過程,例如生乳國標,應該公布制訂的會議紀要。
此外,更新慢也是目前國標制訂的突出問題。曾參與食品安全法草案起草的專家方有宗表示,在瑞典、英國、德國,都有頂尖的生物醫藥、食品安全等獨立研究機構,經常能早于政府部門發現一些食品安全風險,并提出獨立的研究報告,從而促進標準快速更新,降低安全風險。
但我國監管部門、第三方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還沒有形成密切聯動機制,食品安全隱患研究的新發現,難以快速反映在新國標中,“滯后”也是公眾“標準焦慮”的重要因素。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