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印制二廠印制的1977年藝術體操掛歷。
重慶印制二廠印制的1963年年歷畫。
煙盒也是重慶印制二廠的印制業務之一。
劉志星近照
位于鵝嶺公園附近遺愛祠正街(后改名鵝嶺正街)1號的重慶印制二廠(1993年和印制三廠合并為華彩印務公司),曾是重慶的彩印中心和西南印刷工業的彩印巨頭。1950至1970年代,在重慶,凡是帶色的紙片兒,差不多都是他們印的。
廠子
劉志星老爺子1950年代進入重慶印制二廠當工人,后來任該廠分出去的印鐵制罐廠車間主任。他說:“廠里當年印的紙東西,家里現在一件都沒有了”,只剩兩個印鐵制罐廠時期出品的印鐵罐:一個是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監制的“90壓縮干糧”方鐵盒;一個是印有紅樓美女的“紅樓花茶”圓茶葉罐。他敲敲鐵盒,咚咚作響,當年印制二廠在重慶乃至西南印刷工業的地位,也是這般響當當。
曾任重慶印制二廠辦公室主任的蔣嘉陵先生1977年進廠。他在制版車間、團委和辦公室都干過,還搞過營銷。
1953年成立的重慶印制二廠的血統,可追溯到1941年2月1日在重慶成立的中央印制廠。中印廠是民國中央銀行直屬單位,專印鈔券、稅票、郵票等有價證券和政府文件。民國貨幣史上臭名昭著的金圓券,大多由中央印制廠印刷。1949年,該廠遷到臺灣繼續開印。
蔣嘉陵說:“中印廠就在后來印制三廠那個地方,也就是現在外科醫院旁邊的名仕城。1945年抗戰勝利后遷到上海,但人和設備沒遷走。解放后分成兩塊,一塊留在原地,和公私合營后成立的西南財政局印刷廠合并成印制三廠;一塊是膠印部分,和西南軍區測繪局印刷廠合并成我們印制二廠。”
當時重慶的印刷巨頭有文化局管的新華印刷廠和輕工局管的三個重慶印制廠:純陽洞的一廠印書版,鵝嶺的二廠印彩面裝潢、觀音巖的三廠印筆記本、卡片、信封、標簽、標語牌等雜件。二廠實力最強,走進車間一看,就像走進了印刷機博物館,劉志星說:“有最老的石印機、絲印機,也有嘁哐嘁哐的圓盤機、啪噠啪噠的快泵機。彩印機聲音最小,嘩嘩嘩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