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甫德
:這個數字沒有問題。全球總人群的患病率在20%左右,我們國家是17.5%,所以精確一點來說,我國應該是1.7億精神障礙的人群。其中重癥是1600萬,大概是1%的比例。為什么我們好象感覺身邊沒有那么多的病人?那是因為我們的精神障礙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比如說像抑郁、焦慮、強迫,甚至于失眠、酒依賴,這些都是1.7億人群中的一部分,盡管你不認為他們是精神障礙的患者,但癥狀可能符合條件,但是他們一直沒有就診。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咱們國家失眠的人大概有3億多人,但是到失眠癥程度就少了。所以大概是這樣一個概念。我們平時印象當中可能認為那1%是精神障礙患者,因為他可能傷害自己,他可能出現一些反常的、暴躁的行為,甚至于情感完全失控,嚴重的時候可能會肇事、肇禍,這樣的人其實只是精神障礙患者中的1%。新華網記者:在北京回龍觀醫院,平時接診患者當中,不同層次的精神障礙患者所占比例大概是什么樣的?
楊甫德:一般來說門診患者輕重都有,而且現在心理障礙的患者越來越多,占門診的大部分。住院患者重癥的比較多,只有大病情非常嚴重或者病情比較復雜,或者對自身或者對社會有一些危害才能住院。國家法律規定,第一,疾病一定非常嚴重,符合嚴重精神障礙的定義或者符合嚴重精神障礙的標準。第二,他一定有一些危害性的行為,他可以危害自身,也可以危害別人或者危害社會的行為。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才可以住院。根據這兩個標準來確定住院病人,那住進病房的病人都是比較重的。立法還規定了另外一種住院情況就是自愿住院,這個輕重都可以。
我國精神疾病醫療資源為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
新華網記者:北京回龍觀醫院是一所三甲精神衛生專科醫院,回龍觀醫院一年的接診量是多少?
楊甫德:現在每年門診量大概是十多萬人,住院將近4000人,每天住院1400多人。
新華網記者:現有的醫療條件,從病床數量到醫務人員配備,能否滿足社會需求?
楊甫德:咱們國家的衛生資源是缺乏的,這個資源包括床位資源、人力資源,還包括必要的設備配置。雖然我國的經濟水平到了世界第二,但是精神衛生的床位和醫務人員資源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當然全國也不一樣,北京、上海資源在全國是排在前列,相對比較好,但是依然不足。
新華網記者:那在你們醫院有沒有出現一號難求或者床位很難等的狀況?
楊甫德:現在情況肯定是這樣,我們現在有將近10%的加床。門診就醫也很困難,盡管我們想了很多辦法,“7×24小時”提供精神衛生服務,但是依然有一部分患者存在掛號難的問題。這也說明現在社會需求在增加,老百姓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在增加,所以他們希望通過精神衛生服務的提供,緩解內心的痛苦,減少抑郁、焦慮或者失眠這些精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