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海洋地質學家周懷陽鉆出“蛟龍”號,頭上被澆了一桶海水以示祝賀。作為世界首位下潛南海冷泉區的科學家,此時他享受的絕不僅是清涼海水的滋味,聞所未聞的深海地貌更令他嘆為觀止、回味無窮。
截至記者發稿時,“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首次試驗性應用作業的第一航段任務已接近尾聲。近年來,我國海洋科學不斷實現突破,除載人深潛外,還成功實施了數次環球科考及南、北極考察,獲取了大量成就。同時,我國造船業也在快速發展,繼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后,目前正處于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時期。
今年7月11日,我國將迎來第九個航海日,600多年前的這一天,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舟師出征,最終創造了七下西洋的壯舉。在前人激勵下,如今國人不斷將這項事業推向了更高、更遠、更深的新境界。
船舶制造:向更高的水平跨越
近日,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下文簡稱中船重工)武船集團承制的世界最大型水下立管支撐浮體系統——Sapinhoa-Lula NE BSR水下浮體和深海錨座在青島建成交付,這標志著中國企業進入世界最高端深海海工裝備制造商行列。
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造船大國。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國際市場份額迅速上升,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的國際造船市場份額不降反增。2010年我國造船完工6560萬載重噸,新接訂單7523萬載重噸,手持訂單19590萬載重噸,分別占世界市場的43%、54%、41%,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作為中國船舶行業的領頭羊,中船重工擔負著領航船舶行業發展的光榮使命。伴隨著我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該集團公司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在日前揭曉的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中船重工憑借277.53億美元的營業收入,連續第三年入選,位列第417位,排名比去年提高了17位。而在行業內,該集團公司則與韓國現代重工、日本三菱重工一起位居全球造船企業三強。
成立之初,該集團公司便承接了為伊朗國家油船公司建造5艘VLCC(超大型油輪)的訂單,打破了日、韓壟斷VLCC建造的格局,拉開了我國自主研發建造VLCC的序幕。以此為契機,中船重工通過不斷設計創新和升級優化,推出了一代代VLCC系列產品,目前新開發的新型32萬噸原油船是國內滿足結構共同規范的載重量最大的VLCC,滿足已生效的涂層新標準,符合有關氮氧化物排放第二層規定和船舶壓載水控制等最新國際公約和規則,同時該船的空船重量指標與國內同類型船相比最輕,達到日韓同類型船的先進水平。該型船一推出即大受歡迎,一舉簽下6艘船的訂單。
為適應節能環保要求,中船重工在船型開發中注入“低碳”理念,自主研發了世界首批滿足國際船級社協會共同規范的18萬噸散貨船,使用效率優于日韓同類船型,節能達到15%左右,并大幅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該船型一推出就獲得大批訂單,是該集團公司目前批量承接最多的船型。
同時,中船重工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大高技術船型設計和開發力度,設計建造了國內最大級別的38.8萬噸礦砂船、6600箱集裝箱船,以及深潛水工作母船、大型科考船等高端船舶。
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該集團公司生產了我國第一座出口的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23萬噸浮式生產儲油船、11萬噸穿梭油輪和三用工作船等;制造了世界第一座極淺海步進式鉆井平臺、最大的座底式鉆井平臺和第一艘海上風車安裝船;研制的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和新型自升式鉆井平臺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今年年初,中船重工提出了更高目標,力爭2020年將主要經濟指標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成為經濟規模、經濟效益、技術質量、品牌價值和運營管理均達國際一流的船舶集團。在其引領下,我國必將成功完成由造船大國變向造船強國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