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天仙配》劇照
到安徽安慶,不得不談黃梅戲,因為它不僅僅是安慶的一張最亮麗的文化名片,更是安慶文化產業崛起騰飛的靈魂所在。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安慶市委書記虞愛華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要把安慶打造成中國戲劇之都,爭取把安慶作為戲劇梅花獎頒獎地,力爭成為永久頒獎地,到那時,戲曲界的明星們不是走著紅毯來,而是沿著康熙河溯流而上,劃著小船、唱著名段,款款出現。”
黃梅飄香,皖韻悠長。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自1992年舉辦以來,已成為全國黃梅戲藝術團體同臺競技的舞臺,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在這個舞臺上重現,一批新創劇目從這里走向全國,充分展示出安慶市文化體制改革、產業發展的成果,同時也成為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形象。
今年68歲的朱茂松,曾是安慶市黃梅戲劇團的一名演員,退休后,被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聘為藝術總監,現在他還經常到劇院練功房指導那些年輕演員們排練、說戲。這位曾先后擔任過第一屆藝術節主題晚會總導演、第二屆藝術節開幕式總導演之一、第三屆藝術節主題晚會總導演的老人對20多年前舉辦的首屆黃梅戲藝術節依然記憶清晰。他介紹說:“1992年10月6號,全國的目光都匯聚到安慶,宜城飯店前廣場上舉辦的首屆黃梅戲藝術節開幕式,前所未有的花車游行,盛大的場面讓人至今難忘。花車展現的經典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王熙鳳與尤二姐》,也有新劇目《越女情仇》、《狀元女與博士郎》”。第二屆、第三屆藝術節,組委會精心策劃,大膽創新,將新穎的元素融入晚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隨著藝術節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主題晚會也更加引人關注,真正成為藝術盛會、名家薈萃的大舞臺。第四屆的文藝晚會以“黃梅圣地,和諧家園”為主題,融安慶民間特色文化為一體,省內外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同臺獻藝,京劇、越劇、豫劇、評劇等劇種代表人物聯袂演出,規模宏大,廣受好評。而第五屆藝術節活動更多,創意更新。開幕式上,大型文藝晚會《青山綠水帶笑顏》激情上演,眾星云集;尤為新穎的是,這屆藝術節開閉幕式首次露天舉辦,實現了戲曲文化與廣場文化結合,傳統戲劇與現代科技相融,讓萬余名觀眾充分享受到了這一盛況空前的藝術盛宴。20年、六屆藝術節,朱茂松真切感受著黃梅戲藝術節的品牌影響力、親眼目睹著文化安慶建設的巨大影響力,他說:“黃梅戲這么多年來,能夠躋身于全國五大劇種之一,而且據央視收視率的調查顯示,黃梅戲節目能排在前列,這都與黃梅戲藝術節的舉辦有著很大關系。我期盼,黃梅戲藝術節能越辦越好、常辦常新”。
黃梅戲藝術節之所以能持續舉辦,影響不斷擴大,還在于從第一屆到第六屆,黃梅戲新劇目展演都是其中重要的活動內容。因為它,每屆藝術節都能出人、出戲、出精品;因為它,每屆藝術節都讓人耳目一新。《半個月亮》《鴛鴦壺》《阿珍》《驚天一蘭》《榴花不開盼哥會》等一大批新劇目脫穎而出,擴大了黃梅戲的影響;同時,也培養、推出一批青年演員,更為繁榮發展黃梅戲文化、打響黃梅品牌奠定了基礎。
目前安慶的旅游口號是“有戲的城市”,如今的定位也是努力方向是“戲劇之都”,這不僅是詞語變化,更是與時俱進和帶有“藍圖”意義的質的飛躍。全國人大代表、安慶市委書記虞愛華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還說:“2012年我們舉辦了第六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可以說是傳承了文化、宣傳了安慶、實惠了百姓。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黃梅戲做文章,啟動建設黃梅戲大觀園,建成后將把包括黃梅戲在內的各大劇種一一呈現,讓全國各劇種都來安慶演出;把黃梅戲藝術節由三年一度改為一年一度;把看黃梅戲與在安慶旅游結合起來。黃金周哪里去?請到安慶看黃梅戲!晚上看戲,白天到天柱山、巨石山、浮山、五千年文博園、獨秀園、花亭湖等安慶各個旅游景點游覽。”(安慶網絡廣播電視記者 張順 吳濤)
(編輯 馬文英)